mandala013  

 

一切菩提資糧(不管是阿羅漢道或者是成佛之道),佛說有兩大類:福德與智慧,有時說是悲、智,或說是方便與智慧。意思歸納來看,如來說修行者的修學兩大項目:一是智慧;二是福德,也是悲心,或稱為方便。若從大乘的觀點來說明,智慧是徹底了悟究竟實相——空正見;福德、方便是慈愛悲憫一切有情的善心——菩提心。

 

福德與智慧總攝一切佛教法門。但是我們要成就菩提,必須要有智慧(對空性正確瞭解),否則無法達成。具備了悟空性之前,更是先要累積廣大福德不可。由大悲心的方便法門,再修學智慧,才能成就佛果。沒有足夠的福德資糧是不可能修學智慧。

 

善法福德的果報現行,做任何事皆有助緣,修行上的障礙也較少。相對的,福德善法不具足,做任何事都會遇到困難,就算有再好的才能都很難有所成就。因此世尊 強調佛子們必須累積福德資糧:「凡世上所有的力量中,福德之力最為無上;天上、人間無物勝過它,佛道也以福德之力而成就!

 

既然已經知道福德的重要了,那麼我們如何累積、長養呢?佛、菩薩早已經把這祕訣說了不知多少次,那就是「自利、利他」

 

在菩薩道上,要利他必先「自利」。若不「自利」,是無法利他。怎麼說?如果我們不親自修學佛法,並從中獲得利益,我們怎麼能吸引他人聞法呢?如果我們不持 戒行,怎麼能夠教導他人不傷害自己、他人呢?如果我們不避免來生墮入惡趣,怎麼能在來世繼續幫助別人呢?所以說「自煩、自苦非賢聖法,無義相應」,「能自 利者,乃得行道,修諸善本」。

 

世尊不斷地鼓勵我們、告訴我們,為了一切有情,自己必須努力成佛。我們必須先具有脫離苦海的能力,否則無法幫助那些沉溺於輪迴的眾生游向彼岸。因此「夫人 自利,乃得利人;不能自益,安得益人?」福德資糧是依靠著「利益有情」的慈悲心而積聚起來的,而最廣大的悲心即是願意擔負起救度眾生的責任。

 

佛法上的「自利」與世俗的自私自利有很大的不同。這大差別,就在於行為初始的「發心」:

 

世俗自利者的捐款,是以個人利益為出發,或是為了企業形象、避稅;佛教自利者的布施,是真心想要幫助其他有情。

世俗自利者會為了將來的地位、財富而努力學習;而佛教自利者是為了利益他人、慈悲眾生的目的而努力學習。

世俗自利者的動機,往往是出於自私,所以會傷害他人,自己將來也會受到苦果;佛教自利者是出於利益他人的心,因此會獲得安樂的果報。

 

可見,一味追求自我欲望的滿足,絕非徹底的自利。那麼,什麼是佛教自利的方法?如何做呢?

有一次,摩訶男問佛陀:「具足幾法,能自利益,亦利於他?」佛回答他說:「若能具足十六支者,如是之人,能自他利,自生信心,教人令得;自行受持,教人受持;自行捨心,亦復教人令行捨心;身自往詣僧坊塔寺,亦復教人往詣僧坊,親近比丘;自能聽法,亦復教人令聽正法;自能受持,亦復教人令受持法;自解義趣,亦復教人解其義味;自如說行,亦復教人如說修行。若能具足十六支。此則名為自利利他。」

 

在這段經文裡,佛陀很清楚地解說了各種「自利、利他」的方式。簡要地說,我們必須持戒、修心,進修德業,來改善自己的身、語、意(這是自利),我們就會有能力去影響、利益一切有情(這是利他)。因此我們要學習如何善待自己,才會有能力善待他人。如此以累積福德資糧,這才是最有智慧的自利方法!

 

「自利」不僅是非常重要的修行,而且也有一種宗教上的責任──佛陀特別囑咐弟子:「能自利復能利人;展轉相利則佛種不斷!」

 

生而為人的價值、意義,就是能夠自利、利他──幫助眾生,也就是成就自己。對自己好一點,每天在生活中努力修持,為自己累積福慧資糧,必能讓我們的自利、利他行更加順遂圓滿!

 

 

引自:http://www.lifetv.org.tw/search/view.asp?RecordNo=2422&KEY=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葉華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